经历初期的跑马圈地和野蛮生长后,物流这一传统而接地气的产业,正开始急于撕掉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标签。随着5G、人工智能和智联网浪潮奔涌,整个物流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9月20日,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房殿军在2019物流产业创新峰会上表示,物流是贯穿整个工业流程的横向服务,实现工业4.0首先要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数字化是前置条件。
但房殿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中国传统企业普遍重技术、轻流程,甚至为技术而技术。在物流科技产业进阶过程中,必须注重全流程的开放协同、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而非孤立运用某一环节的技术。
“AI+物流”商业化尚需5-10年
业内观点认为,2018年是“看得见”的物流技术之年,而2019年物流业的风向转向“看不见”的更高层次的大数据和供应链阶段。随着科技元素的持续注入,企业逐渐意识到大数据和供应链已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改善客户体验的核心,并加速进入这一赛道。
房殿军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进入非常火热的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领域已成熟落地。“现在是我们炒热了这个领域,但要实现商业应用至少还需5到10年的时间。”
他同时指出,物流与技术的关联在于:技术每前进一步,物流便紧随其后推进一周,二者呈螺旋式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物流技术将经历从“创意”到“炒作”,再到“实用”的过程。
按照这一思路,当前物流科技产业中,无人化创意刚进入“炒作”期,群体智能机器人已被推至高位,数字孪生与深度学习技术则被炒至高点,而区块链、工业4.0、虚拟现实等技术已滑入令人失望的低谷;相应地,虚拟现实与窄带物联网已走出低谷,迈向实用化的高地。
“物流数字化”上市公司将持续涌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流领域迎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黑科技”密集布局的同时,传统物流企业也纷纷加大科技布局。
安能物流董事会主席王拥军在上述峰会上对房殿军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物流数字化道阻且长,并非简单用无人机、机器人两三年就能替代,只能依靠水滴石穿的积累、持续改造,最终在运营差额上投入五分钱或两分钱,才能对行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差异和决定性作用。
“2019是大变革的时代,投资的泡沫已经过去,未来要看能否真正把物流数字化转化为运营效率。只有能转化为运营效率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在即将到来的寒冬中生存下去。”王拥军表示。
对于物流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房殿军认为,未来在物流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上市公司将持续涌现,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具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本身容量巨大,物流科技市场具备出海潜力。
在他看来,中国5G技术在全球处于优势地位,这些都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深度物流技术应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