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迎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时代。即便全球车市持续低迷,"新四化"浪潮依然汹涌澎湃。在中国,"新四化"方兴未艾、潜力巨大,加之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这让跨国零部件巨头倍感振奋,也嗅到了巨大商机。因此,跨国零部件巨头对投资相关新技术、新领域和新趋势展现出更高热情。
统计显示,2018年在车市整体低迷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持续增长,销量占据全球过半份额,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仍保持上升态势,更多跨国零部件巨头纷至沓来,寻找商机。
日本电装加码中国新能源市场
日本电装正加大对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今年5月,电装宣布将在中国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工厂。根据协议,电装(广州南沙)有限公司将分两期投入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在华南新建规模约10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相关产业。该项目已于今年6月28日动工,预计2021年建成,2022年投产实现量产。投资力度与建设速度实属罕见。同时,这也成为日本电装未来三年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投入1800亿日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日本电装在华拥有30多家集团公司,涉及车用空调和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其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作为未来重点发力方向之一,中国市场自然成为其布局重点。
大陆集团研发中心落地重庆
继2018年底在上海建成亚洲总部和研发中心后,大陆集团今年3月宣布其重庆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这是大陆集团在中国第18个研发基地,一期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研发中心致力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既涵盖新一代网关、电动锁系统、车身控制器和变速箱控制器等领域的研发测试,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产品与解决方案。
LG化学扩产动力电池
韩国LG化学近期也宣布,将投入1.2万亿韩元(约合69亿元人民币)扩大其在华动力电池生产线,以应对中国市场圆柱形动力电池需求的激增。而其此前在南京的动力电池工厂,总投资约20亿美元(约合139亿元人民币),将于2019年10月建成投产,预计到2023年实现年产能32GWh。对于此次电池生产线扩产,LG化学表示旨在抢占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预期领先地位,同时抢先布局轻型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全新领域。
博世聚焦自动驾驶与新能源
博世也表示将在中国市场重点布局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并强化其在"传感器、软件和服务"三大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安波孚引入L4自动驾驶技术
作为全球移动出行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安波孚近期宣布将在上海建立安波孚自动驾驶中国技术中心,引入全球领先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将寻求与本地伙伴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未来,安波孚自动驾驶中国技术中心将与其在匹兹堡、波士顿、拉斯维加斯和新加坡的研发中心共同构成公司五大核心自动驾驶技术及应用开发基地。
巴斯夫投建亚太研发中心
巴斯夫预计,中国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化工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40%提升至2030年的50%。因此,巴斯夫今年决定再投入3400万欧元(约合2.6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新建亚太研发中心,以满足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车企"新四化"及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新设施将包括汽车应用和工艺催化两个亚太研发中心。
埃伯哈德拓展亚洲测试能力
目前,埃伯哈德已在上海开设亚洲测试中心。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满足中国及其他国家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作为排气技术领域领先的一级供应商,埃伯哈德新建了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的测试中心,其中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原型车间,以及材料和部件实验室、发动机和车辆系统测试实验室,为亚洲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排气测试领域服务。
尼得科计划倍增在华产能
尼得科近期计划将在华产能翻倍。除正在浙江建设的工厂外,尼得科将投入200亿至300亿日元(约合12.2亿至18.3亿元人民币),在广东建设第二家牵引电机工厂,目标是将原计划60万至70万辆电动汽车用电机的年产能提升一倍。据了解,尼得科首家中国工厂已于今年5月投产,第二家工厂将于2020年投产,未来将主要生产更小型电动汽车电机,从而减少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占用空间。
SKI建设第二家电池工厂
韩国SKI计划在今年投资5799亿韩元(约合33.8亿元人民币),在去年建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工厂的基础上,在中国设立第二家动力电池工厂。SKI表示,其在华第二家工厂旨在满足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订单增长的需求。
"汽车'新四化'以及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技术领域在中国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跨国零部件巨头的投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这一市场的更大空间。"